您现在的位置: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 教学科研>> 教学理论>> 正文内容

新课改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文章来源:东方高中教务处 宣传组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0日 点击数: 字体:

        【摘要】:如果说传道是一堂好课的第一个标志,如果说“有效地解决知识困惑”是一堂好课的第二个标志,那么,教师引起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帮助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真正的帮助是让学生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附

       关键词:主动学习  课程改革 

      引言: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主渠道还要靠学生自己去开掘:从学海里自由汲取,从实践中获得。这样,教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应该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如果说传道是一堂好课的第一个标志,如果说“有效地解决知识困惑”是一堂好课的第二个标志,那么,教师引起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帮助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真正的帮助是让学生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附 [1]

         一、学习就是学走路[2]

       学走路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走路,你只能自己经过爬行,经过跌跌撞撞,然后学会直立走路。走路只能自己走,不能由别人抱着走背着走。尝试、摸索、跌倒、摔跤之类的错误是成长的正常代价。如果不付出尝试、摸索、跌倒、摔跤的代价,人就不会掌握走路的技巧。学走路可以作为一条经典的教育隐喻,这意味着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只能提供帮助,但无法代替。成人在某个时候可以着孩子的手往前走,但这种牵手也是需要克制的,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放手1962年,叶圣陶在给教师的通信中提出:教学如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3]。如果说学习就是学走路可以视为一条经典的教育隐喻,那么,教是为了不教可以视为一条经典的教育口号。

二、案例
案例1:父亲的脚后跟
一个农村小男孩常跟着父亲进城。乡村与城市距离很远,走起来总要两三个钟头。每次父亲走在前边,他跟在后头,父亲的步伐大而且快,小男孩必须两脚不停地划,眼睛不停地盯住父亲的那双破旧的布鞋,一路不停地赶。
有一次,天色渐晚,路过一道铁桥,一根根枕木的间隔比小男孩的步子还宽。平常父亲总会歇下来等着小男孩爬过去,或索性抱着小男孩过去,但那天父亲心里不知牵挂些什么,等到小男孩爬过桥,抬头一看,父亲已经失踪了。
突然,小男孩涌起一阵恐惧:这条路来回已跟着父亲走过二三十趟了,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陌生?
小男孩哭着等在桥端的田埂上,几个钟头在黑夜里又饿又怕。他甚至分不清家的方向。他苦苦思忆,但呈现的总是父亲那双不停晃动的布鞋。午夜时分,总算由远而近,传来了母亲苛责父亲的声音。后来小男孩才知道父亲回到家竟还不知他早在半途就已“丢失”。
今天,很多教师在上课,不会告诉学生我们去哪里,从不指出大体的方向。一开始就下定义,一味要学生一步步陷在推理的泥坑,演示解题时也是一样,一步步非常严密,非常工整,每写一行问学生一句:对不对?学生的回答也是非常合作:对。这样热烈的上课情绪,该说是天衣无缝了。以为这便是数学,其实这只是数学的形式。若效果不好,只好怪学生素质不佳或教材不当了。
而事实是:学生看到的不是路该怎么走,他们只看到了布鞋不停地晃动,简单的……”的换脚规则是知道的,但一旦没有布鞋在前面带路,便于工作觉一片陌生。家在何方?路怎么走?
我深深相信,当时那个父亲如果让小男孩走在前头,出城的时候便用手指明家的方向,然后问他:吴厝的大榕树,旧厝的土地庙,阿公溪上的铁桥,南坑阿婆家后的小径……。你认不认得?而在小男孩点头之后,叫他逐一带路走过。他必定在走过一趟,回到家之后便很熟悉整条路径。
如果父亲是上乘的教育家,也许他在指明家的方向后,便要小男孩带路,他在后头宁可随小男孩多走一点冤枉路,一边加以修正。小男孩必也在走过一遭后便了如指掌,再也不愁迷路。
我们很多时候太习惯走在前头,一味要学生尾随。甚至有的老师是将学生背着走的。要改良教学,或许我们今天该提出要学生带路走的赶牛教法,这个教法应强调三件事:明指归向、分析方法、隐藏推理
案例2:卢仲衡老师的自学辅导教学
卢仲衡老师倡导的自学辅导教学有几个重要的步骤:
第一、启发,就是提示当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阅读课本,就是学习自己读课本。
第三、练习。既然读懂了课本,就可以做相关的练习题;
第四、当时知道结果。这一步很重要。做了练习之后,让学生当场核对或订正答案。
第五、小结。教师下课之前总结当天学习的内容。
与卢仲衡老师的自学辅导教学类似,湖北的黎世法老师倡导异步教学实验。
异步教学的基本步骤是:
第一步、自学。就是自己读课本。
第二步、启发。就是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的点拨。
第三步、复习。回头输理一下自己已经学了哪些内容,检查有没有遗漏的地方。
第四步、作业,其实也就是练习。
第五步、改错。这一步相当于卢仲衡老师倡导的当时知道结果。学生做了练习之后,同学之间相互改错。
第六步、小结。
黎世法老师和自学辅导教学和黎世法老师的异步教学这两个教学实验采纳了几乎相同办法。前者显示为六步:自学启发复习作业练习小结;后者显示为五步:启发阅读课本练习当时指导结果小结。他们共同的精神是重视自学和自学之后的及时反馈与矫正。
这些做法看起来比较简单,实际上,这里面隐含了教育最基本的秘密:让孩子们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学习,并给予及时的反馈与矫正。
案例3: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
江苏邱学华老师倡导的尝试教学法设计了一些具体的教学程序,但其核心精神其实很简单:
相信学生可以自学
教师在讲授之前,让学生先自学;
教师在讲解之前,让学生先做练习。
与之相关的口号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
尝试教学法的意义在于:很多人可能会忘记了它的具体教学程序,但人们会普遍记住它提出的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基本精神。
三、怎样的课才算一堂好课?
这三个案例所显示出来的教学智慧大体有三个要素:第一,不要忘记了教师的传道的责任,教师是学生的精神布道者;第二,带领学生的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而不是提供一些知识的零头或碎片;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矫正,而不是提供缓慢的反馈与矫正;第三,教学的终极追求,是让学生学会自学,并由此摆脱对教师的依附。这三个案例所隐含的教学智慧一起构成我们所理解的一堂好课的基本精神。
这也是一堂好课的基本内容:第一,教师以自己的精神气质感染学生;第二,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结构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反馈与矫正;第三,让学生学会不依附于他人的独立学习、自主学习。
在这三个案例中,目标教学在行动中容易执行却在观念上常被人误解,这是一个全民关注高考的年代,知识学习自然而然会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表面看来,培育学生的道德意志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哪一个具体的教师的责任,也不是哪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的责任。但是,如果教师因此而放弃了自己传道的使命,学校教育就会制造出一批又一批有人格缺陷的毕业生。如果学校一直冷漠地制造有人格缺陷的毕业生,社会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就有了新的意义。
如果说目标教学容易被误解为只有知识学习,没有情感培育,那么,课程改革的超越之处就在于: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之外,教师应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除了确定和完成预先的教学目标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关注那些有意义的预料之外的教学事件,可以随时利用学生的现场反应并转化为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但是,从整体上看,教师仍必须完成必要的教学目标。对大多数缺乏经验的教师来说,目标教学所蕴涵的让学生达到掌握水平不让学生掉队这些基本精神和基本技巧是重要的。教师只有先掌握基本的教学技巧,然后才有可能超越教学技巧而走向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
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1] 马克思在谈到关于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时指出: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
[2] 参见刘良华:《自学成材还是听讲成材》(2006-4-18[2006-7-27]  
[3] 中央教科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20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行为。开发课程资源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重视教材、教师资源的同时,不要忽视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必须改变教师原有的在课堂中是单一主角的状况。教师讲得越少,学生自己的发现就会越多,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利用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关键是要激活学生主体意识,这就决定了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主体性,就是要尊重学生,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参与教学,参与发现知识,成为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探究题目有目的性的学习,而后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由事先分好的若干小组派代表上到讲台来进行填写探究内容,并举例说明理由。这就避免了政治教师简单地说教,采取小组竞赛记分方式,也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大大增强了课堂的参与效果。使教师的角色由“教”变为“导”,而且学生在课堂互动参与中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学习性得到了发展,激发了灵感,与教师产生了共鸣,促进了彼此的交流,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