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 教学科研>> 教学理论>> 正文内容

新课程视域中的教师行为的现实挑战与优化

文章来源:东方高中教务处 宣传组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0日 点击数: 字体:

 

新课程视域中的教师行为的现实挑战与优化
 
洛阳市东方高级中学     魏娜
 
摘要:新课程核心理念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石,它的提出触动了教师行为改变和优化,在阐释了新课程对教师行为的显示挑战的基础上,分析了教师行为的逻辑选择,提出了教师行为优化的策略组合。
 
一、教师行为研究的逻辑起点:新课程核心理念
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也呈现出许多新的趋势。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凸现出来的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强调课程的生成性和创新性,凸现课程的双向互动性,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学生教师双赢等基本的价值理念,它必然引发教学行为的一系列创新,教师行为的一系列改变,进而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众所周知,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上课就是执行教案,师生的教学最理想的局面是完成教案,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活力,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新课程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教学不再只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生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新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由外围改革向核心改革过渡的标志,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助推器。但制约新课程顺利实施的最大障碍是教师。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人”的因素,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关键因素,而新课程的实施则成为教师群体的全面发展的契机。
二、新课程对教师行为的多重现实挑战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提供了基本的保证。但新课程体系在理念、功能、结构及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由此对中学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教育理念的挑战
在新课程实施前,我国基本上采用统一的国家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围绕既定的课程和在既定的框架内来进行,导致了其行为的被动性。学科本位使教师行为狭隘化。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本学科的特有地位,助产了教师的个人化教学,跨学科视野狭窄使得教师行为孤立。行为主义使教师行为负性化。因此过分关注学生的毛病和短处,使教学色调阴郁而压抑,其行为必定是负性化的。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将全面修复教师的不当关注。在新课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生评价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教学方式的挑战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讨,在实践中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重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能结合课堂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兴趣即兴发挥;知识的学习不必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不必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
3.教学情境的挑战
新的课程因素的增加和教学情境的改变促发了学校常规教学活动的重组,教师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教材和流程的变化,教学情境也将发生新的变化。教学情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常规教学活动的框架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师生间的交往也发生了变化。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是多种关系的集合体:教师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教师最主要的就是要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
4.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挑战
教师的专业化所要求的是教师,除了要继承教师的优良传统外,还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育论理;根植于理论、经验或规范的教育专业知识体系;教学实践中的专业技能;教育的专业性评价;教育创新的能力。新课程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也对教师职业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
5.学校环境氛围变化的挑战
新课程将改变着学生的学校生活。学校将努力地适应着学生,、不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去适应学校。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群体,而且要关注学生个体;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他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当前,还要关注他们的未来。
三、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行为的逻辑选择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具体表现为:
(1)师生关系层面,教师强调对学生尊重、赞赏。
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差生”。 尤其要尊重以下种学生: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位学生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每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2)教学关系层面:教师要强调引导、个性化,注重过程教学。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它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同时, 新课程要求教师加强引导,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价
值。
(3)自我提升层面,强调教师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4)处理与其他教育者关系层面,强调合作
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教师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要利用一切可能方式促进教师间的互补,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合作。
教师还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尊重学生家长,虚心倾听学生家长的意见;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密切的联系;要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
教师需处理好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学校行政要对教师教学积极的支持与支援,校长增长业务意识,扮演好支持、发展角色,鼓励教师阐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设计。
四、教师行为优化的策略选择
1. 关注教师角色变化,顺利实现多重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既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课堂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
教师要成为实践者研究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由基础教育者成为教育研究者,从知识的传承者变成为自身成果和新知识的创造者,从为从教学而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
2. 强化师生平等交流。
平等交流是构成新课程的基本特征,它推动了新课程各种矛盾的解决,并促进了新课程价值的实现。教师和学生都是新课程资源的携带者。在新课程中,师生双向沟通,彼此给予共同拥有多种基础资源。教师要在教学行为变化中,让特定的学习背景具有开放性,让众多的知识、信息、经验进行有效的融合,实现各种新资源的共享。教师要深入了解各种教学问题,通过师生交流表达出各自不同有观点,相互启以,寻求支持和理解。教师要站在对方的位置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努力超越思维定势,超越自我界限,从而实现沟通和理解。
3. 实施校本培训
校本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的应用模式之一。校本教师培训是以学校为培训基地,在上级培训机构的指导下,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直接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的培训活动。校本培训的途径主要是技能型培训;适用于对本校教师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实践型培训:适用于对本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如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能力、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制定教学计划和活动方案的能力等等;评价型培训:适用于对本校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评价能力的培训。具体培训方式有:听课和评课、主题班会观摩等。此外还有理论型培训、研究型培训。校本培训密切联系学校和教师的实践,培训随时随地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培训基层化、全程化,有利于新形式下教师行为的优化。
4. 积极主动进行教学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从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求改进教学的重要途径。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具有较强的创造性,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可以进一步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教师可以通过撰写教学日记、观看教学录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间交流讨论来进行反思。教学反思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逐步养成自我反思、科学设计教育教学行为、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5. 进行行动研究,成为科研型教师
行为研究要求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身分融入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成为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研究的实践者。具体来说,这有两个要求:第一,实践者即研究者。教师本人要成为自己实践的研究者,通过研究使教师开放性地不断地改革教育现实,并通过分析、批判、修正,不断地加深对教育现实的理解,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第二,从经验中学习。要求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理解或解释,并发现其中的长处和不足,为以后的改进做好准备,这从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教师从被动的接受者跨越到理论的发明者,并从自己的研究经历中获得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章云珠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策略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5-02
2.杨桂兰 由新课程引发的教师行为转型   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2003-03
3.新课程教育理念
4.徐亚之新课程与教师行为的变化
5.陈霞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6.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http://www.studa.net/Education/061123/15595887-2.html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